領取PDF版必會考點>>

(一)資產
1.定義: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1)資產按流動性分類可分為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
主要包括: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開發支出。
(2)流動資產:貨幣資金;交易性金融資產;應收票據、應收賬款、預付款項、其他應收款;存貨。
(二)負債
1.定義:負債是指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
(1)負債按流動性分類可分為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
①含義:非流動負債是指流動負債以外的負債。
②主要包括:長期借款、應付債券等。
(2)流動負債
①含義:
a.預計在一個正常營業周期中清償;
b.或者主要為交易目的而持有;
c.或者自資產負債表日起1年內(含1年)到期應予以清償或者企業無權自主地將清償推遲至資產負債表日后1年以上的負債。
②主要包括:
a.短期借款;
b.應付票據、應付賬款、預收款項、應付職工薪酬、應交稅費、其他應付款等。
(三)所有者權益
所有者權益的具體項目:
(1)實收資本(或股本)
(2)資本公積
①資本公積——資本溢價或股本溢價:企業收到投資者出資超過其在注冊資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額的部分。
②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3)盈余公積
(4)未分配利潤
(四)收入
1.定義:收入是指企業在日?;顒又行纬傻?、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
2確認條件:
(1)符合收入定義,并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①與收入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②經濟利益流入企業會導致企業資產增加或者負債減少,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③經濟利益的流入額能夠可靠計量。
(2)收入是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中產生的,而不是從偶發的交易或事項中產生的。
(3)只有流入本企業的經濟利益才屬于本企業的收入,為第三方代收的款項不屬于本企業的收入。
(五)費用
1.定義:費用是指企業在日?;顒又邪l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
2.確認條件
符合費用定義,并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1)與費用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出企業;
(2)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結果會導致企業資產減少或者負債增加,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3)經濟利益的流出額能夠可靠計量。
(六)利潤
1.定義
(1)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內的經營成果。
(2)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各種收入扣除各種費用后的盈余,是反映經營成果的最終要素。
(3)利潤反映的是企業的經營業績情況,是業績考核的重要指標。
1.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2.上述等式反映企業資產的歸屬關系。
3.在某個特定的時點,資產與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三者之間所存在的平衡關系,是復式記賬法的理論基礎,也是編制資產負債表的基礎。
4收入-費用=利潤
【提示】無論發生什么經濟業務,都不會破壞上述資產與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各會計要素之間的平衡關系。
(一)權責發生制原則
1.權責發生制(也稱為應計制)
(1)企業是按收入的權利和支出的義務是否屬于本期,而不是按是否在本期實際收到款項來確認收入、費用的入賬時間。
(2)適用范圍
①企業會計;
②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會計核算,國務院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2.收付實現制(也稱為現金制)
(1)企業是以收到款項或支付款項作為確認收入、費用的基礎。
(2)適用范圍:行政事業單位預算會計核算。
(二)配比原則
1.定義:
(1)配比原則是指對一個會計期間的收入和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當在該會計期間內確認;
(2)并應相互配比,以便計算本期損益。
2.配比方式
(1)邏輯因果關系
①根據收入與費用之間的邏輯因果關系進行直接配比;
②如主營業務收入與直接成本相配比。
(2)時間上的一致關系
①根據收入與費用項目存在的時間上的一致關系,將某些與特定收入項目沒有明顯因果關系的費用項目進行配比;
②如廣告費、辦公費和管理人員工資等期間費用,與發生在同一時間的收入相配比。
(三)歷史成本原則
1.歷史成本原則也稱為實際成本原則或原始成本原則,是指:
①企業各項財產在取得時應當按照實際成本計量;
②其后各項財產如果發生減值,應當按照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
2.除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另有規定者外,企業一律不得自行調整其賬面價值。
(四)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
1.收益性支出
(1)含義:指在本期發生的只與本期收益有關的應當在本期已實現的收益中得到補償的支出。
(2)劃分要求
①凡為取得本期收益而發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僅惠及本會計年度(或一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收益性支出,計入當期損益,并在利潤表中反映。
②例如: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等。
2.資本性支出
(1)含義:指當期發生的不但與本期收益有關,而且與以后會計期間收益也有關的,應當在以后若干會計期間的收益中得到補償的支出。
(2)劃分要求
①凡是為以后各期取得收益而發生的各種資產支出,即支出的效益惠及幾個會計年度(或幾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資本性支出,列入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中反映。
②例如:購入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支出,該支出通過折舊、攤銷等逐期轉化為各期的費用。
3.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目的在于正確確認企業的當期損益。
(1)如果將資本性支出按收益性支出處理:
①就會多計費用而少計資產價值;
②出現當期凈收益降低,甚至虧損,以及資產價值偏低的結果。
(2)如果將收益性支出按資本性支出處理:
①就會少計費用而多計資產價值;
②出現凈收益和資產價值虛增的現象。
(一)實質重于形式
1.要求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而不應當僅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
2.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雖然法律上企業并不擁有其所有權,但從經濟實質上看,企業擁有該資產的實際控制權,在會計核算上視為企業的資產。
(二)謹慎性
1.謹慎性又稱為穩健性,要求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2.謹慎性在會計上的應用是多方面的:
(1)存貨在物價上漲時期的計價采用后進先出法;
(2)采用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對存貨進行期末計價;
(3)對應收賬款計提壞賬準備;
(4)對固定資產采用加速折舊法;
(5)對可能發生的資產損失計提減值準備等。
3.但謹慎性原則的應用并不允許企業設置秘密準備。
(三)可比性
1.同一企業不同時期可比
(1)要求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
(2)確需變更的,應當在附注中說明,以便進行不同時期的縱向比較。
2.不同企業橫向比較
不同企業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規定的會計政策和會計處理辦法,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以便在不同企業之間進行橫向比較。
1.歷史成本
(1)又稱原始成本,是指以取得資產時實際發生的成本作為資產的入賬價值。
(2)資產按照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購置資產時所付出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
(3)負債按照因承擔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顒又袨閮斶€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2.重置成本
(1)指企業重新取得與其所擁有的某項資產相同或與其功能相當的資產需要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
(2)在重置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現在購買相同或者相似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3)負債按照現在償付該項債務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3.可變現凈值
(1)指企業在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中,以估計售價減去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以及估計銷售所必需的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后的金額。
(2)資產負債表日,存貨應當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量,對可變現凈值低于存貨成本的差額,應當計提存貨跌價準備,計入當期損益。
4.現值
(1)現值是指企業在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中,以估計的未來現金流入扣除未來現金流出后的余額,用恰當的折現率予以折現而得到的價值。
(2)資產按照預計從其持續使用和最終處置中所產生的未來凈現金流入量的折現金額計量。
(3)負債按照預計期限內需要償還的未來凈現金流出量的折現金額計量。
5.公允價值
(1)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
(2)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公平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發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資產所能收到或者轉移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計量。
1.賬戶結構分為兩個基本部分,即左方(記賬符號為借)和右方(記賬符號為貸),一方登記增加,另一方登記減少。
(1)賬戶中登記本期增加的金額為本期增加發生額;登記本期減少的金額為本期減少發生額,增減相抵后的差額為余額。
(2)余額按時間不同分為期初余額和期末余額,基本關系為:
期末余額=期初余額+本期增加發生額-本期減少發生額
(2)資產類、成本類和費用類賬戶的增加用“借”表示,減少用“貸”表示。
期末余額=期初余額+本期借方發生額-本期貸方發生額
(3)負債類、所有者權益類和收入類賬戶的增加用"貸"表示,減少用"借"表示。
期末余額=期初余額+本期貸方發生額-本期借方發生額
2.試算平衡方法——發生額試算平衡法和余額試算平衡法
(1)發生額試算平衡法(借貸平衡)
全部賬戶本期借方發生額合計=全部賬戶本期貸方發生額合計
(2)余額試算平衡法(借貸平衡)
①全部賬戶借方期初余額合計=全部賬戶貸方期初余額合計
②全部賬戶借方期末余額合計=全部賬戶貸方期末余額合計
1.資產負債表中,資產和負債應當分別以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列示。
(1)資產類項目
①按流動性(即變現速度)進行排列,流動性強的項目排在前面,項目越靠前,其變現速度越快。
②流動性差的項目排在后面,項目越靠后,其變現速度越慢。
③按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分項列示,流動資產在前。
④流動資產包括在一年或一個經營周期以內可以變現的全部資產,排列順序為:貨幣資金;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預付款項;其他應收款;存貨。
⑤非流動資產包括變現能力在一年或一個經營周期以上的資產,排列順序為: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其他非流動資產。
(2)負債類項目
①按到期日的遠近進行排列,先到期的(或需要立即清償的債務)排在前面,后到期的排在后面;
②負債類項目按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順序分項列示,流動負債在前。
③流動負債排列順序為:短期借款;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預收款項;應付職工薪酬;應交稅費;應付股利;其他應付款。
④非流動負債排列順序為:長期借款;應付債券;長期應付款;其他非流動負債。
(2)按照會計等式要求,資產負債表中資產類項目金額合計與負債和所有者權益項目金額合計必須相等。
1.構成營業利潤的各項要素
營業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信用減值損失+其他收益+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資產處置收益
2.構成利潤總額的各項要素
利潤總額=營業利潤(虧損以“-”號填列)+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3.構成凈利潤的各項要素
凈利潤=利潤總額(虧損以“-”號填列)-所得稅費用
(一)償債能力分析
1.償債能力包括短期償債能力和長期償債能力。
(1)短期償債能力的比率包括: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和現金比率。
(2)長期償債能力的比率包括:資產負債率、產權比率、已獲利息倍數。
2.具體指標
(1)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2)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
【提示】速動資產=流動資產-存貨
(3)現金比率=現金÷流動負債
(4)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
(5)產權比率=(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總額)×100%
(6)已獲利息倍數
=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
=(利潤總額+利息費用)÷利息費用
(二)營運能力分析
1.應收賬款周轉率——反映應收賬款周轉速度。
(1)應收賬款周轉次數(反映年度內應收賬款平均變現的次數)
①應收賬款周轉次數=營業收入凈額/應收賬款平均余額
②營業收入凈額=營業收入-銷售退回、折讓和折扣
③應收賬款平均余額=(期初應收賬款+期末應收賬款)/2
(2)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反映年度內應收賬款平均變現一次所需要的天數,即應收賬款賬齡)
①應收賬款周轉天數
=360/應收賬款周轉次數
=(應收賬款平均余額×360)/營業收入凈額
②應收賬款平均余額中不扣除壞賬準備。
2.存貨周轉率——反映存貨周轉速度。
(1)存貨周轉次數
①存貨周轉次數=營業成本/平均存貨
②平均存貨=(期初存貨+期末存貨)/2
(2)存貨周轉天數
存貨周轉天數
=360/存貨周轉次數
=平均存貨×360÷營業成本
3.流動資產周轉率——反映企業流動資產的利用效率
流動資產周轉率(次數)
=營業收入凈額/流動資產平均余額
4.總資產周轉率——反映企業全部資產的使用效率
(1)總資產周轉率(次數)
=營業收入凈額/總資產平均余額
(2)總資產平均余額
=(期初總資產+期末總資產)/2
(三)盈利能力分析
1.營業利潤率=營業利潤/營業收入×100%
2.營業凈利潤率
(1)營業凈利潤率=凈利潤/營業收入凈額×100%
(2)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額
3.資本收益率
(1)資本收益率
=凈利潤/實收資本(或股本)×100%
(2)會計期間實收資本有變動時,公式中的實收資本應采用平均數。
4.凈資產收益率
=凈利潤/所有者權益平均余額×100%
5.資產凈利潤率(也稱資產收益率)
(1)資產凈利潤率=凈利潤/平均資產總額×100%
(2)平均資產總額=(期初資產總額+期末資產總額)/2
6.普通股每股收益=(凈利潤-優先股股利)/發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數
7.市盈率
(1)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場價格/普通股每股收益
(2)該指標越高,表明投資者對公司未來充滿信心,通常認為,市盈率在5到20之間是正常的。
8.資本保值增值率
(1)資本保值增值率
=期末所有者權益/期初所有者權益×100%
(2)該指標反映資本的保全和增值情況,是評價企業經濟效益狀況的輔助指標。
(一)政府預算會計要素
1.政府預算會計要素包括預算收入、預算支出和預算結余。
(二)政府財務會計要素
1.政府財務會計要素包括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費用。
想要下載本文內容的同學,點擊下載按鈕,即可免費下載PDF版本。
下載小教程:
①手機端下載:點擊右側下載按鈕即可下載,如圖示所在位置:
②電腦端下載:點擊左側下載按鈕即可下載,如圖示所在位置:
溫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網校-oyjl獨立創作完成,未經著作權人同意禁止轉載。